查看原文
其他

白酒人物专栏︱季克良:在酱酒功勋和手工艺人之间

懂酒哥 懂酒谛 2023-09-17


作者︱懂酒哥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与茅台已经相伴了半个多世纪。每每想到在茅台辉煌的背后,曾经有我们默默的付出,就感到无比欣慰。茅台永远流淌在我生命的血液里,沸腾在我怀满热情的生活中,成为了我永生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这段话,是季克良在2021年茅台辉煌70周年之际的一段视频中,回顾过往的时候提到的。这一年,是他与茅台相知相守的第57个年头。尽管6年前的2015年,时年已经76岁高龄的季老不再担任茅台集团公司董事、茅台酒厂公司董事等职务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但他与茅台的命运却紧紧缠绕在一起,退休只不过是他换了一个身份继续守护茅台的方式。



除了他,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那段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如金岁月。“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句看似简单却极具心灵震慑力的话,正是季老人生的真实写照。在50余载的时光里,季克良与茅台慢慢交融,彼此成就。这段故事的结局就是,他们共同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最终携手影响了整个中国白酒产业的历史性格局。


这,是季老与茅台的一个【隐形宿命】。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为什么是季克良?这样一个酒业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如何成为对酱酒影响至深的独特存在的?


以下,是季老的故事,也是贵州茅台的发展史。我们或许可以籍此,最大程度的去靠近和理解一个炽热燃烧的生命和一份一如既往的深情。



   


01


   

江苏游子,走进了贵州大山


季克良,不是贵州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江苏南通人。


1936年,季克良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顾姓家里,在这之前,他的父母已经养育了四个孩子。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养活五个孩子何等艰难。所以,在季克良3岁的时候,他就被送到了姑姑家,从此离开顾家,改姓为季。


尽管生活依旧艰苦,但两边的父母都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季克良也顺利的考上了大学——江苏无锡轻工业学院,所选专业为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季克良的一生便注定要离不开白酒、离不开茅台镇。1964年,25岁的季克良完成了学业;同年,茅台酒厂深陷“至暗时刻”,年产量220吨,业绩严重亏损。



作为轻工部为振兴茅台派遣的新兴科技力量,季克良与他的同学、未婚妻徐英一同被分配到了茅台酒厂,成为这家当时被国家领导人寄予厚望的白酒企业的技术人员。当时,茅台酒厂内部问题复杂、生产萎靡不振、产品质量下降、工人情绪低迷,一连串的“毛病”亟需整治,也急需一股有知识、有激情的新鲜血液注入。


彼时,从江苏到贵州十分不易。先从南通坐船到上海,从上海坐火车到湖南株洲,再从株洲坐火车到贵阳,然后再坐汽车从贵阳到遵义,最后坐客车从遵义到茅台镇,这一趟差不多需要10天的时间。就这样,季克良与徐英几经辗转来到了茅台酒厂。


谁也不知道,当他一只脚踏进茅台镇的时候,他的命运就与这处曾经闭塞荒瘠的小镇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他的人生故事,也即将开启最为绚烂多彩的酱酒篇章。



   


02


   

“就像保尔柯察金讲的,我没有虚度年华”


对于五十余载的茅台职业生涯,季克良习惯讲一句话,“回忆这既漫长又弹指一挥间的时光,就像保尔柯察金说的,我没有虚度年华。”


作为中国酒业公认的风云人物、中国第一代酿酒大师,季克良将毕生心血全部倾注在茅台酒厂的发展、茅台酒的质量稳定以及科研严谨的酿造工艺上。2018年4月17日,在中国酒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上,中国酒业协会向季克良颁发了“中国酒业功勋奖”,最大诚意的肯定了他对中国酒业的推动和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21年,中国酒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为50名“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事业杰出贡献人物”颁奖,季克良入列获得纪念章。


的确,无论是基于茅台集团的发展,还是中国企业的改革事业来看,季克良都绝对算得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名字。如今,不管是从规模、品牌还是价值、品质来看,当初那个连年亏损、产能严重不足的茅台酒厂早已成为酒界的传说,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茅台集团也已经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成为中国企业改革一个典型的发展样本。同时,以茅台酒为代表的整个酱酒产业乃至中国酒业,都耳濡目染于季老的酿酒理念,受益于科技理论支撑下的酿酒工艺,并以此促进中国酒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那么,季老对酒业的功勋成就具体是什么?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眼神坚定的耋耄老人,在过往的50余载光辉岁月中又挑战了什么?让我们以回顾的眼光来探寻那段平凡的历史。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万吨茅台”的美好夙愿,希望老百姓都能喝得上酱香好酒;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了“茅台酒生产万吨”的要求。尽管有着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与支持,但彼时的茅台酒厂受限于各种因素仅仅年产200多吨。所以,突破产能瓶颈,成为茅台酒眼下的第一大任务。


在这个艰巨的任务攻坚期间,季克良撰写了《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和《增产酱香酒的十条经验》等优质文章,为酱酒提供科学酿造理念的同时,也在厂内历经了频繁的“工作调动”: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1983年成为厂长;1985年,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1991年,又担任厂长;1998年,集茅台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等身份于一体……。仅仅从职务的变动上,我们便能够轻易看到季克良那个阶段的工作重心是潜心做酱酒的技术工作,而“总工程师”一职正是这个“国家任务”得以圆满完成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在技术、管理、生产等各方面多管齐下的改良下,2003年,茅台酒终于实现为人夙愿,正式突破万吨产能。以季克良为首的领导班子,让茅台酒厂的未来正式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也让酱香型白酒正式走上了科学规范、成体系化的酿造之路。


50余载的时光,不长也不短。站在中国企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季老用50多年的时间成功打造了一个伟大而光辉的中国民族企业,但对于中国酒业的人而言,他的睿智创举不仅仅于此。准确来讲,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是更加低调且爆发力惊人的能力。作为一名受过专业教育的“高知分子”,季克良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在技术层面补足了酱酒的酿造工艺,用科学理论解读酱酒,一举填补了酱香型白酒国内标准的空白。



   


03


   

酱酒功勋,最喜“工匠”之称


茅台一枝独秀的背后,离不开季克良的掌舵;同样,酱酒产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有关季克良的故事在白酒江湖广为流传。这位有着“酱酒功勋”身份的酒业老人,他的一生凝缩的不单单是茅台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国酱酒的故事。


正如我们所知,12987古法酿造工艺是酱酒品类的优势所在,这串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数字用科学严谨的理论知识,揭开了大曲坤沙酱酒的品质密码,也揭开了“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的地域魔咒。


从产区、生态、风土、酿艺、原粮等多维度系统的阐述了一瓶好酱酒的风味来源,让人们能够在一缕酱香之中品味酱香型白酒独特的“色、香、味、格”。当酱酒鼻祖茅台以其无以复制的产区优势、独特的酿造工艺、绝对的品质代表以及巨大的品牌价值,成为国酒代表、市场宠儿,它所辐射、影响的整个酱酒品类正在以飞快的成长速度日益壮大。如今,酱酒企业开始讲工艺传承、讲文学艺术、讲环境科学,全面立体的思考酱酒背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但在1990年代,由于贵州交通条件落后,好酒也怕巷子深。季克良深刻的认识到,“一个成功的酒厂,不仅要会酿好酒,还要会卖好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酒品质的稳定。这时候,季克良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开始大显身手。其实初到酒厂的时候,他就发现了酱酒酿造环节有很多神秘之处,诸如很多环节都是在高温的环境下进行,在身体力行的长期科研中,他以科学的方法总结提炼了酱酒的12987独特工艺,使茅台酒在1995年后实现了质量、产量恒久如一。



同时,他还亲自定制了制曲操作规范、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包装操作规程,以及建立相应的检验制度,极大的提高了对酱酒质量的把控和规范化生产。除此之外,早在1965年他到厂的第二年,就撰写了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科学总结了茅台酒的勾兑工艺,为提高酱香、浓香、清香、米香等香型白酒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标准。这也是茅台第一次向世人公开阐明茅台酒体的酱香、醇甜、窖底三种香型。可以说,这是酒业首次引入香型的概念,自此以后,其他酒企纷纷效仿茅台勾兑技术,并逐渐确定了自己的香型。


2011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贵州省编制的《酱香型白酒》,这是现行通用的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该标准分别从产品分类、产品分级以及技术要求对广义的酱香型白酒进行定义。自此,酱香型白酒的特殊工艺和独特风格有了标准的定性。而反观酱酒标准制定的过程就会发现,茅台酒的企业标准逐步上升到国家标准,这也是对酱酒标杆茅台酒的肯定和认可。


茅台教父、酒业泰斗、酱酒巨匠……,当一系列酒业亲切的称号纷至沓来,这位为酱酒乃至酒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却说,“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工匠’的称号,工匠就是手工操作的工人。”但也正是这位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工匠,才让国酒茅台成为世界民族品牌,引领整个酱酒品类崛起。


对于季克良而言,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end



更多视频资讯

请关注“懂酒谛”视频号↓↓↓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